池州傩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傩,属《论语》中所载“乡人傩”。它起于明代、盛于清朝,主要流布在九华山麓方圆百里的贵池、青阳、石台等地,尤其集中于贵池区梅街、棠溪、墩上等山乡的姚、刘、章、唐、姜、杜、汪等数十个大姓家族,当地素有“无傩不成村”之说。
据池州市文化馆馆长李大成介绍,池州傩是一种在“社”(祭祀圈或祠堂、或堂屋、或社坛、或社树下)的范围内活动、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和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木制彩绘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它既无职业班社也无专职艺人,传承仅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袭,宗族师承,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进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傩舞是正戏演出前后的舞蹈,一般情节简单,寓意较深,内容多是驱灾逐疫、祈求丰收、平安吉祥的吉利语,舞时大多用锣鼓伴奏,配合身段,节奏明快,动作性强,粗犷有力,有一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其经典之作《舞回回》堪称唐代乐舞《醉胡腾》的翻版;傩戏有唱有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传统剧目有《刘文龙》、《孟姜女》、《章文选》等。池州傩戏无丝弦乐器,只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唱腔分为高腔和傩腔两大类。
已故的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王兆乾先生称池州傩为“古文化的层叠积淀”。从现存的池州傩可以看到,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其影响。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中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堪称“戏曲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表演形式
茅坦山湖村,由十个自然村组成,位于贵池东部的墩上街道办事处境内,北临长江,东倚青铜河,隔河与青阳县相望。老屋唐、新屋唐、阳春王、项家四个自然村结成一个傩戏会,共用一堂(共十九尊)面具。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两日为四村活动日期,山湖村唐、王、项三姓的踩马有“踩地马”和“高跷马”两种形式,分别用在仪式的不同场合。骑马逐疫,汉代宫廷大傩便已有记载。贵池山湖村的竹马驱傩,是它的演化。明嘉靖《池州府志》已记载贵池四乡逐疫时踩竹马。竹马有地马和高跷马两种,多扮成勇武之士,作征战状,如花关索、鲍三娘、鲍礼、鲍义,或者关羽和貂蝉。也有扮五猖者。山湖村唐、王二姓的傩事活动以踩马为主,并把踩高跷马扮花关索、鲍三娘看作与祈子民俗相结合,凡生儿育女者,向竹马献红蛋,谓之“献马杯”,希望求子的人则向花关索、鲍三娘乞求红蛋,谓之“接马杯”。山湖村的“踩地马”由四名十二岁至十四岁的男孩担任(所以每两年便要更换演员),用于请神和“出圣”(指在请神仪式后抬面具游村)。请神在神堂举行,将面具之神一一传递陈列于龙床时,四少年童子皆身着战袍,扎竹马,排一字形横队面向神案站立。然后由执事长者替他们戴上面具,开始踩马,称踩“启圣马”。启圣马后,便是“出圣”,以旗锣鼓伞为先导,后面是吹奏乐、彩旗、面具箱、狮子箱和童子四人的地马队。童子穿武将服,腰间扎竹马。竹马用竹篾编成椭圆形的无底筐为马身,再扎马头捆扎于筐的一侧,根据马的颜色糊以色纸(今改用绒布)。如关索骑红马,鲍三娘骑白马,还有黄马、黑马。踩地马有“发令”(舞令旗)、“溜马”、“交战”等动作,“出圣”至各村踩地马,尽展古代战将风采。
傩戏的人物
队伍最后来到社树下向社树礼拜后,四童子开始踩地马,亦称“启圣马”,踩完地马后,队伍返回本村,在神堂前踩“落圣马”。
晚上,开始在露天空场上踩“高跷马”,由四名青年承应,各踩在两根杉木制成的木跷上表演。踩马前须淋浴净身,四人穿好彩衣裤后,要同时在神(面具)前三拜九叩,献香酹酒。锣鼓、唢呐奏鸣,执事人捧战袍递给四踩马人,在跷上自己穿衣戴盔。然后执事人自神堂再捧一木盘上场,盘中依序放着四枚面具,至踩马人前双手举过头顶,踩马人接过面具,上下拉动马头,使马铃频频作响,以示感谢。高跷马的动作套路与地马相似,作征战之势,四匹马先舞令旗,意为发兵。后为对阵,由头马使用长柄大刀与二、三、四马分别交战。戴白脸面具的女将使用双剑与戴红脸面具的头马交战多个回合,最后竟然红带飘舞,“握手言欢”,真是:“鲍三娘”艳惊四座,“花关索”风流潇洒。
主要道具
傩面具是池州傩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俗称脸子、傩神、菩萨等。多用柳木、枫扬精雕细刻、油漆彩绘而成。形状为外突内凹,眼珠与眼角缕空,便于演员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作为装饰,面具造型丰富多彩,乡,有各种颜色,因人物身份性格不同,造型也形象夸张、穷工极巧:或青面猜牙恐怖凶悍、或神气逼人刚强暴烈、或细眉窄眼奸邪狡诈、或温良恭谦淳朴忠厚。经过傩仪祭祀后,乡民们认为这些脸子已附着灵性、具有神格,所有的天上、人间、艺术之神都降附在这些脸子上,成为傩神,不可亵读。
池州傩面具,因地域、家族不同,其数量质料、尺寸色彩、功能佩戴也不尽相同。面具数目也有差异,1 3枚称十三太保、1 8枚称十八学土,尚有按天罡地煞排例,有二十四地煞、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等。面具有全脸和半脸,分通用与专用两种。全脸冠长43厘米、脸长33厘米、宽26厘米,戴在脸上与五官基本吻合:半脸略小,长37厘米,宽23厘米,戴在额上,只遮住上脸部,露出嘴,以便演唱。通用脸子多为正面人物,如刘文龙、孟姜女、萧氏女:专用脸子多为特殊身份的角色所用,,脸谱极有个性特征,如二郎神、关羽、包拯、钟馗、尉迟恭等。现存刘街乡姚姓面具有皇帝、招魂使者、狄将军、张妃等,刘街乡茶溪汪面具有土地、刘文龙、关公、老和尚、伞童等,这些面具是明清朝所遗留下来的,极为珍贵。还有现代民间艺术雕刻的面具,如千里眼、顺风耳、张龙、赵虎等。
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文物。傩面具从汉族民间工艺品演变为傩神,真实地再现了古代群众祈神保佑、驱鬼逐疫、灾纳福的美好愿望。目前,池州傩戏的传承人有杜国斌、姚官保、章洪恩、江发根、姚秉琦、刘本荣等。他们为池州傩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传承意义
池州傩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特征,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为学术界提供了极高的历史学、宗教学、人文学、戏曲学、美术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研究价值。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文物资料相当缺乏,特别是历史久远的史料少,难以佐证人类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交融活动。而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池州傩,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人们从驱邪逐疫、敬神祭向请神尊祖、消灾纳福和娱神娱人方面转变的历程,留下了珍贵史料。如傩舞《舞伞》,系古代春祈秋报的舞蹈,其雏形是在社坛前手执黍镶而舞,先秦称绂舞、汉代称灵星舞、隋代称拂舞、宋代称竹竿拂子、当代称伞舞。一把伞舞了几千年,留下了秦汉明月、唐宋风云和明清雨露。傩舞《舞钱伞》,伞为天的表象,象征阳,钱乃地之表象,象征阴,钱伞之舞象征天地二神在社坛社树下阴阳相交、化生万物。傩舞打《打赤鸟》为楚文化遗存,是楚人祝国祈年之舞。谚云: “赤鸟蔽日,殃在荆楚。”楚昭王向周太史请教办法,不得;、后楚人以桃弓棘矢射赤鸟,以祝国。 《史记》的记载无从考证,而池州傩舞却流传至今傩舞《舞回回》更是十分珍贵,西域大漠的舞姿却在皖南山区的傩舞中完整再现,是西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吴楚文化融汇的铁证。据考证,这种舞蹈在晋代即传人中国,称老胡文康,唐代称醉胡腾。被认为早已失传,可在池州太和章村的傩舞中依旧保存。我带队到香港、东南亚演出时,外国专家学者观后都感到十分惊讶。池州傩戏传统剧目《刘文龙》,写汉朝刘文龙与妻萧氏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宋代已流行,原名《刘文龙菱花镜》,曾收在明代《永乐大典》中,可惜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失落了,但却非常幸运地保存在池州傩戏中。